本文永久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askmac.cn/archives/oracle-11g-ocm-urall.html
本文永久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askmac.cn/archives/oracle-11g-ocm-urall.html
对于没有有效物理或逻辑备份的场景,当Oracle中发生delete误操作时 一般会优先考虑使用flashback闪回或logminer日志挖掘等技术来恢复Oracle表中的数据行记录,但很多时候flashback或logminer都无法力挽狂澜。
对于delete操作而言,其对于oracle底层数据块block中的row piece记录一般仅仅是修改其row flag标记为已删除标记,容许后续INSERT的记录覆盖这些被标记为delete的数据,也容许破坏这些delete掉的数据的结构。 换句话说如果delete后没有对表做什么操作的话,直接读取block中的这些被标记为deleted的记录还是有可能读取到完整数据的。
总而言之,是否能恢复这部分delete掉的数据,完全取决于磁盘上oracle block中这部分删除的数据行是否有被最终清理掉。
在被清理掉之前ORACLE PRM-DUL工具都可以尝试把这部分数据恢复出来, 具体步骤与普通的数据字典模式差别很小。
启动PRM-DUL 点击恢复向导 字典模式
加入所有oracle数据文件,不需要加入临时文件TEMPFILE、UNDO数据文件、控制文件、日志文件
点击load 按钮,PRM会自动加载数据字典 即bootstrap动作
至此 PRM左侧将出现 树形的对象树,选择你需要恢复的用户下的对应数据表, 右击对象后选择 unload deleted data
PRM-DUL 完成对已删除数据的恢复操作后会将 数据写出到 上图中 File path的位置, 示例的数据恢复情况如下:
本文永久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askmac.cn/archives/oracle-11g-ocm-spa.html
在完成这个课程后,你应该能够完成下列事情:
大的关键业务应用是复杂的,并且具有高度变化的负载和使用模式。在同一时刻,这些业务系统被希望提供确定的服务,保障响应时间,吞吐量,正常运行时间和可用性。任何系统的改变(例如数据库升级或者修改了配置),在这些更改之前,经常需要进行广泛的测试和验证,以使其成为生产系统。为了有信心移动到生产,数据库管理员(DBA)必须以生产环境中的经验,公开测试系统工作负荷的工作量。它也拥有利于DBA以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来分析SQL性能对整体系统水平变化的影响,这样在生产之前可以进行任何所需的调整更改。
本文固定链接:https://www.askmac.cn/archives/getting-started-with-the-hadoop-framework.html
前几章讨论了大数据的动机,接着深入介绍市场上最重要的大数据框架-Hadoop。本章你将实际使用Hadoop,指导你完成设置Hadoop开发环境的过程,并提供一些操作系统上安装Hadoop的操作指南。然后写一个Hadoop程序,并引导你了解Hadoop架构下更深层次的概念。
虽然安装Hadoop往往是有经验的系统管理员的任务,并且Hadoop的安装细节可在Apache 网站找到,但对于在各种平台上安装Hadoop有2点需要知道:
本章涵盖了使用Hadoop的多种模式。Hadoop开发环境是虚拟机的背景下讨论的。我们以独立模式在Windows和Linux上展示Hadoop安装(还讨论了Linux的伪集群安装)。 Hadoop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软件,它的安装过程非常复杂。
附录A介绍了Windows和Linux平台的安装步骤。这些步骤须视为一套通用的安装指南。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。如本章中所述,Hadoop 2.x平台的开发,建议使用VM方法来安装开发环境。
本文永久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askmac.cn/archives/oracle-11g-ocm-rac-install.html
在完成这个课程后,你应该可以:
本文永久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askmac.cn/archives/oracle-11g-ocm-manage-clusterware.html
在完成这个课程后,你应该可以:
–crsctl管理集群相关的操作:
-启动和关闭Oracle集群
-启用和禁用Oracle集群后台进程
-注册集群资源
-srvctl 管理Oracle 资源相关操作
-启动和关闭数据库实例和服务
在Oracle Grid安装的home路径下的命令行工具crsctl和srvctl用来管理Oracle集群。使用crsctl可以监控和管理任何集群节点的集群组件和资源。srvctl工具提供了类似的功能,来监控和管理Oracle相关的资源,例如数据库实例和数据库服务。crsctl命令只能是集群管理者来运行,srvctl命令可以是其他用户,例如数据库管理员来使用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skmac.cn/?p=16600
为满足重大故障的紧急救援需求,SSC提供了如下的专业化、制度化的救援流程:
即一旦客户IT系统出现1级或升级2级严重问题,客户DBA可第一时间拨打Oracle公司专门为SSC客户提供的7*24小时的值班电话,当SSC值班工程师接到救援电话之后,会马上听取客户的情况介绍,并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。根据客户需求和问题情况,SSC可确定是否可以通过电话或VPN登录方式,进行远程解决 。同时,客户也可拨通服务实施经理(SDM)电话。SDM可与SSC工程师沟通故障情况,并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安排工程师去现场。如果的确问题非常严重、难以远程解决, SDM会果断决定派出客户当地城市或最近城市的工程师,同时深圳的SSC团队也会考虑派出工程师赶赴现场。当工程师到达客户现场后,会立即与客户运维团队、应用开发商、 硬件等其它厂商进行会商,并根据问题症状分析出问题原因所在,最终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。在故障彻底解决并验证之后,将提交故障处理分析报告。
以下就是Oracle最近在某移动公司出现重大故障时的响应速度:
时间点 | 操作内容 |
… … | … … |
10月30日 21:58 | 在节点2出现ORA-600 [qertbFetchByRowID]告警,紧接着节点1也出现ORA-600 [kclchkblk_3]告警 |
10月30日 22:00 | 业务方面反映20多张表不能插入 |
10月30日 23:04 | 重启数据库后,数据库还是出现ORA-600 [kdsgrp1]告警 |
10月31日 2:10 | SSC值班接到保障电话,开始对问题进行分析 |
10月31日 3:00 | SSC工程师远程登陆数据库,对有问题的表的索引进行分析及重建,发现相关索引在重启后恢复正常。 |
10月31日 6:00 | 发现大部分表恢复正常访问,业务基本恢复,但后台持续有报错。 |
10月31日 6:06 | 容灾库尝试启动但报错ora-01172无法启动 |
10月31日 6:45 | 华东区工程师从杭州出发赶往现场支持 |
10月31日 7:00 | SSC工程师从深圳出发赶往现场支持, |
10月31日20:00 | 现场多次checkpoint后,断开同步后,容灾库正常启动成功 |
… … | … … |
可见当该移动客户在10月31日21:58分发现Oracle出现故障之后,刚开始通过自身DBA和第三方运维公司技术人员进行自救。但23:04采取重启数据库之后,数据库还是出现相关错误,不得已在凌晨2:10拨打了SSC值班电话, SSC一方面通过电话进行问题分析,另一方面在解决了远程登陆问题之后,于3:00登陆至客户系统进行分析,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救援措施,缓解了部分问题。但仍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,于是,Oracle果断决定派出工程师,本地工程师6:45从杭州开始赶头班高铁赶赴现场,深圳的SSC工程师赶7:00的头个航班飞赴现场。这就是SSC服务包为客户提供的最高级别响应速度和服务级别了!
而且,就是为了解决该客户的此次重大故障,尽管最终原因是硬件厂商的磁盘镜像技术导致的数据损坏, Oracle其实是受害者,但Oracle不惜血本,从本地到远程,从国内到国外,Oracle投入了120多人天,而且还没有包括管理层、销售层面的大量投入。最终不仅是Oracle公司发现了问题根源,并有效解决了该问题,以及延伸的其它问题,而且在未来如何根治该类问题,从IT系统高可用性架构、容灾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客户更广泛和深远的建议。
这就是SSC紧急救援和主动服务相结合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和回报!
SSC服务包是以系统套数进行计价的,但服务的系统又区分为A类和B类。故障紧急救援方面,针对A类系统的服务项目如下:
同时,故障处理由Oracle资深专职组工程师负责,针对1级故障(SR1)一天两次的主动通知,2级故障(SR2)每周汇报。根据oracle全球支持策略,1级故障为7*24跟踪,1级以下故障为5*8跟踪。 1级故障当系统恢复正常后, 降级为2级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定位分析。
针对B类系统的服务则是:仅对1级SR故障进行系统救援支持,系统恢复服务后,工程师离场并不再提供任何问题的持续跟进和原因分析。
总之,A类系统的故障救援服务更为全面,既救命又治病,而B类系统则只救命,并不负责根治所有疾病。当然,A类系统的服务价格更昂贵。
如果客户系统很多,又都需要紧急故障救援服务,如何在价格和服务价格之间进行平衡?建议就是将需要保障的系统都纳入SSC服务范畴,但在A类和B类之间进行平衡,毕竟B类服务价格相对A类便宜很多。
Copyright © 2025 · Genesis Framework · WordPress · Log in